我与“孤独症”儿童接触已半年有余。在对这些孩子进行行为训练及治疗之中,我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不是“空中楼阁”,而“爱心、耐心、信心”正是打开“孤独症”心门的金钥匙。小 A是一个特别多动不安并伴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每次给他进行“ABA行为训练”时,他一刻也不能安静,不是乱扔东西在你脸上,就是出其不意地将你脸上的眼镜“扒掉”,真叫我狼狈不堪。我曾经感到惧怕、沮丧,甚至想要放弃对他的训练。然而,每当看到小A那可爱的身姿、那充满纯真的笑容时,我心中油然涌起了一份爱意。于是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个孩子!首先,针对小A上课乱扔东西的现象,反复地观察研究,我终于发现了小A上课喜欢扔东西的“秘密”:原来训练的时候,老师巴不得让小A尽快学会某些学习技能,故此每次都强制性地将这些教具“塞”在他的手中,要求小A完成某些训练项目;而小A对这些方法很不理解,便产抗拒情绪,故以“扔东西”表示反抗。于是,我便采取了“消退法”对他进行训练。
训练时,我故意不将教具交在他手中,而是“玩”给他看,直到他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有趣,并且渴望得到它的时候,我才给他。这一招真管用。当小A拿到教具时,他再也不像以前一样乱扔了,而变得十分怜惜,甚至有时候还怕老师突然收回呢!与此同时,我发觉“消退法”同样能够有效地控制小A“乱扒眼镜”的不良行为。小A这种行为乍看好象是“攻击性”行为,其实他只不过想通过这种行为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当我明白小A的“目的”时,我再也不大声遏止他的过失行为,而是装作不知道,不理也不采。小A果然中了我的“计”。慢慢地,他对“眼镜”逐渐失去了兴趣。现在,“镜”在小A眼里已经成为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了。经过了ABA行为训练以及其他治疗之后,今天的小A已不同于往昔的小A,他如今乖巧听话了,理解能力、社交能力及语言能力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A的康复虽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小A的改变,的确让
我体会到用“爱心、耐心、信心”教育这些孩子所带来的果效。
小B也是继小A之后来我基地训练的孩子之一。他与小A不同的是他不像小A那样多动不安,可是他却有他特别之处,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他的嘴巴总是“叽哩呱啦”地重复一些别人听不懂的音节,而且胆子特别小,怕与别人接触,偶尔还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我刚开始给他训练的时候,不知所措。呼唤他的名字,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有时候还大哭大闹,我弄不懂他心里面在想些什么,以致有点紧张。然而,我一点都不气馁。经过用心仔细观察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平时总是自言自语的现象也是因为自己无法与别人沟通而产生的一种“自我安慰”行为。而小B跟正常的孩子一样也需要别人对他的爱和鼓励。于是,跟这个孩子接触时我选择了一些爱的表达方式(如握手、拥抱等)以及不断地鼓励肯定他的点滴进步的方法。经过了耐心的训练、教育、治疗以后,当我呼唤小 B 名字的时候,他马上就回应说:“李老师”,并且主动与我拥抱。这的确使人感到欣慰。经过基地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小 B 自言自语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了,社交能力、音乐的节奏感以及自控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也有效地得到控制。
每当我看到小B在音乐治疗室里面那种自由奔放的舞姿的时候,我再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爱心、耐心、信心”所带来的教育效果。
小A、小B的改变,让我心中那暖暖的情意再次悄悄燃起,他们让我仿佛看见了黎明的曙光,晨星的闪烁。有人说:“孤独症是瓶子里的精灵。”我衷心地呼吁这一领域儿童的父母亲以及参与这项工作的教师们,用“爱心、耐心、信心”这把金钥匙共同打开“孤独症”孩子的心门,让他们早日走出“自我”,走出“孤独”!